林晓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为党和国家培育科技领军人才;深入科研探索,提升研究水平,攻克科技难题;服务科研管理工作,做出积极贡献。2013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工作,现任国科大党委委员、校长助理兼科研处处长、物理科学学院教授,并担任中国侨联青年委员会委员。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林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党和国家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领军人才。
他为国科大的本科生教授“热学”“基础物理实验”等课程,坚持国科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本科培养原则,多渠道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充分利用国科大先进的教学实验平台,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合理拓展教学方式,做到教学重点突出、授课方法得当、语言表达清晰、课堂气氛热烈,调动学生的积极状态,提高了教学质量。
他注重课堂思政,重视对年轻人的思想教育,将辩证唯物主义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好科学知识的同时,结合科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弘扬科学家精神。例如剖析了热学发展过程:人力、畜力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了热机的发明和改进速度,如瓦特改良蒸汽机,进而推动了热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让学生们明白科学不是少数人凭空想象产生的,而是有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即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对技术提出要求,进而提出科学问题,推动科学探索,同时也为科学研究提供物质基础。他还经常宣讲郭永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的事迹,鼓励同学们学习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矢志报国的家国情怀。
他立足科研反哺教学,科研教学相长。一方面,在课堂上适当介绍最新的热学相关科研成果,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鼓励、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用实际前沿课题研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过去几年里已指导了二十多名本科生的科研实践以及毕业论文工作。
他讲授的课程广受学生好评,得到了学校和同行的肯定,被《国科大》杂志以“封面人物”以及“明星课堂”栏目专题报道,入选首批国科大“本科荣誉课程”。他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曾获得“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他所带领的“热学”授课团队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称号。
投身科学研究
林晓是纳米电子学领域的专家,长期从事扫描隧道显微学及输运测量研究。现为中国科学院真空物理与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第一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拓扑量子计算卓越创新中心核心成员,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财政部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等项目的支持,承担国家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重大科研任务。在Nature Physics、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这些论文被引用超过5000次,H-因子30。申请专利多项,已获授权真空相关装置发明专利3项。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他主持的“率先行动人才计划”项目获评“优秀”等次。林晓一直在为解决国家的“卡脖子”科技问题而奋斗。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深刻理解“创新是指对自然或理论提出的新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的再次论证”。在充分了解现阶段科学研究发展前沿领域的基础上,保持科学态度,追求基础创新,细心指导学生,勤勤恳恳进行科学实验,踏踏实实处理实验数据,认认真真分析实验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如,在二维原子晶体的研究中,传统的办法是寻找层状结构块体对应的二维单层材料,但他不被已有的框架局限,和学生一起大胆创新、尝试,终于制备出了没有对应层状块体的二维单层硒化铜材料。该硒化铜材料具有天然的图案化特性,在电子器件以及化学催化等方面极具应用前景。此外,还制备出了二碲化钯、砷化银等多种具有新奇拓扑物性的二维原子晶体, 有可能应用于未来的量子计算。
林晓在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方面努力探索。真空环境的高效获取在科研工作中举足轻重,团队自主开发出一种低成本、小体积、高效率、无噪音的真空获取装置,利用低温吸附原理快速获得超高真空。该成果在数个课题组使用,获发明专利授权,并将应用于中科艾科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真空产品中。
林晓积极参加科学普及工作和学风建设工作,任国科大科协常委。2021年策划并参加了央视科教频道(CCTV-10)《解码科技史》“从绝对零度出发”和“走进蒸汽时代”等两期节目的录制。作为科学家代表,参与了中国科协学风建设项目《北京中青年科学家优良学风传承》纪录片的拍摄,视频上线于中国科协学风传承资源中心和网易公开课等网站。还应邀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八中少儿班等地举办多场科普讲座。
服务科研管理
林晓不仅在教学与科研上有出色的成绩和表现,还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坚持党的宗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提出的“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要求,坚决执行学校党委的决议决定,努力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他曾担任国科大物理科学学院院长助理,利用自己侨居海外多年,国际学术联系广泛的优势,在高端人才引进、本科课程设置、物理学科建设等方面协助院长做好工作。如陆续引进了周武、张余洋、Sokrates T. Pantelides、Rudolf Podgornik 等人,这几位高端人才将学院的研究领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周武教授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张余洋副教授获北京市“科技新星”称号以及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Pantelides教授不仅支持学院数位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还积极推动国科大和美国范德堡大学(全美本科排名第 15)的合作;Podgornik教授成功获得了中国政府的外籍人才项目。
作为科研处负责人,他和同志们一起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积极主动地为科研人员做好支撑保障工作,采取多项措施努力提高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如:与怀柔科学城在空间、产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资源相结合,推动了学校参与多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的建设;实施“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着力支持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培养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如学校首次承接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课题;顺利完成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的在轨测试任务;牵头成立了拓扑量子计算卓越创新中心和生物互作卓越创新中心等。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设立校应急科研项目,鼓励有研究能力的课题组迅速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同时,组织研究团队成功申报北京市高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攻关项目,为疫情科研攻关形成有效支撑。
“他总能以更加广阔的思维与视角做出人生的每一步重要选择,教书育人如此,科研管理如此,科学研究亦如此。”《中华儿女》杂志在以《大国良师|林晓:为解决国家“卡脖子”科技问题努力》为题刊发的专访中对他作出如是评价。该专访被“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转载。(文章来源:中国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官网 202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