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博导何裕建与怀柔土地的不了情

  • 党委统战部
  • 日期:2024-12-10
  • 953

        农民不再为产量品质担忧,居民可以吃上放心蔬果,餐桌上的每一口食物都能唤起味蕾的原始记忆,从田间到餐桌,大家一起享受来自大地的馈赠,让中国农业实现生态可循环、可持续,让百姓过上祥和健康的生活,是我想要的怀柔生活、怀柔梦。——何裕建

        近日,记者来到北房镇小辛庄村。眼下,该村的冬小麦如地毯般覆盖在田野上,为冬日的田野披上了一层绿装。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裕建和团队工作人员正忙着穿梭在麦田间改良土壤,并对冬小麦进行“健康检查”,确保小麦可以提质增产。 

        何裕建热情地向记者分享其团队通过改良土壤种植出的农产品和走访全国各地助农增收研究成果的范例,脸上洋溢着笑容,谈笑间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踏入田间的何教授,一改往日严肃的学术风格,在这里他不仅是一位传道授业的学者,更是一位满怀激情的探索者,在一次次弯腰观察、亲手触摸中,寻找解决农业难题的灵感与答案。对何裕建而言,田间工作虽然辛苦,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享受与满足。“在这里,我能够亲眼见证知识的力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何裕建说。今年,何裕建更是把实验室搬到了小辛庄村的田间地头,在该村建起了博士农场。农场一头连着高校实验室,一头连着广袤田野,他要把乡村振兴的论文写在怀柔大地上。

         跃过龙门再回农田,为怀柔发展建言献策

        为农作物“把脉开药”、与农民兄弟打交道、在田间地头做试验……这些沾染着泥土芬芳的日常,已经成为何裕建每周的工作常态。他常说,农业是最富有情怀的产业之一,用所学知识助力农村发展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何裕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我是在田间地头长大的,那会儿的梦想就是离开农村。外出学习多年后回到农村,发现这里好多东西还和自己走出去时候一样落后,于是我开始思考怎么让农村有所发展。现在我的梦想之一就是回归田园,助力乡村振兴。”何裕建说。

         何裕建曾先后获得湖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美国华盛顿美利坚大学的化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留美访学10年后,2004年12月他回到中国科学院创建化学生物学实验室,2006年被批准建立中国科学院内第一个“化学生物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培养点,迄今已培养40余名化学生物学硕士和博士,发表论文200余篇,提出和解决了多个重要学术假说和难题。

        “作为一名学者应有爱农情怀、兴农责任感。”何裕建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如今,跃过龙门的他毅然选择回归农田,通过田间试验打破了世界难题——柑橘黄龙病可防可控不可治的魔咒。

         2014年,何裕建从中国科学院玉泉路校区到怀柔雁栖湖校区任教,一待就是10余年。2016年起,他连续两届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为怀柔发展建言献策,和怀柔结下了深深的缘分。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以来,他关注民生发展,建言献策,服务社会,提了不少关于农业、农村、教育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荣获了3次优秀代表、1次优秀议案,有力反映了民声,促进了社会发展。

        地头建实验室,打造怀柔样板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的愿望很纯粹,就是立足怀柔科学城,服务当地,助力全国乡村振兴事业。我希望全国乡村种植的土壤难题都可以在北房镇小辛庄村的博士农场集中研究解决,有效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为全国各地的名特优农产品增产提质、恢复风味,最终打造怀柔样板,应用至全国。”何裕建告诉记者,现在虽然实现了吃饱,但吃得健康、吃得有品质还需要一代代农业人去实现。
国科大落地怀柔后,何裕建把自己的专业技术与怀柔农业发展联合起来,亲自“把脉开药”,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带领团队走遍大江南北的田间地头。
        2021级化学生物学专业博士生张阳眼中的何裕建,从来不嫌累、不嫌脏,是一位很接地气的教授。“何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将科学研究与实际相结合,转化为生产力,不要拘泥于书本。当我看到春天梨花满园、秋天红肖梨挂满枝头、农民实现了增收,我觉得科研很有意义,很是自豪。”张阳说。
       在何裕建和团队的帮助下,怀北镇河防口村510亩红肖梨进行了土壤修复改良,红肖梨产量、色泽、口感显著提高,甜度提升25%;北房镇小辛庄村紫衣花生荚果颗粒饱满,较去年提前一个月成熟,亩产量增加54.66公斤,增幅23.1%,亩产产值净增加656元
        论文需要有数据做支撑。“相比于大部分的基础研究,何老师更偏重于应用研究,亲力亲为。在何老师的建议下,我的研究课题定为土壤指标的修复与改良,跟随何老师到红肖梨种植区调研更是成了一种常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再是一句空话。”2022级分析化学专业博士生赵东旭说。
        近年来,何裕建和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土壤生态重构综合技术,关注恢复土壤正常的pH值,降低盐渍化,提升有机质,均衡微量元素含量,同时使用组合菌进行生物防治,实现降低农残、增产提质、恢复原有风味等目标。团队目前在北京、海南、湖南、广西、贵州、新疆、内蒙古等地进行了不同农作物和果蔬的土壤修复改良与生物防治田间试验,农产品产量、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
       技术要从实验室走向田野,打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建立一间田间实验室很重要。今年6月,何裕建把部分实验设备搬到了北房镇小辛庄村的田间地头,将种植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就地研究解决。8月,北房镇在紧邻试验田地块附近启动了博士农场田园实验室建设,现在实验室已经建造完成,实验仪器设备将陆续安装到位,届时将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土壤改良试验。
        据了解,博士农场田园实验室占地200余平方米,建成后将具备开展田间试验、科研、教学、会议等多种功能,实现农作物就地采样,就地研究解决对策,将最新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品牌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为怀柔科学城农业科技创新提供示范。
       近日,北房镇博士农场万斤蜜薯入选盒马供应链。由于盒马鲜生的品牌效应,此次交付的蜜薯收购价提升了30%。同时,本批蜜薯起运后,博士农场除少量用于维持电商正常运作的蜜薯库存外,高端蜜薯已全部售罄,成功带动了农民增收。“周围农户看到农场里花生、蜜薯丰收,有了好销路,不少人打算明年跟着一起干,有的已经订购了土壤改良试剂。”农场种植团队负责人李福利说。
       小辛庄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硕介绍:“后期何教授计划将改良后适合怀柔生长的农作物引进来进行培育,丰富怀柔农作物种类。同时小辛庄村也将作为试点,利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对何教授在全国改良过的名特优和地标产品进行线上和线下展卖,服务北京和全国消费者。” 

        脚下沾满泥土,成为“新怀柔人”

       谈及对怀柔的印象,何裕建用三个好字来评价,即好山好水好人。“现在我每年多半时间都在怀柔。出了校门,往北往南都有怀柔朋友,他们经常做好饭给我打电话等着我一起聚聚。”何裕建说。今年6月,小辛庄村为助力乡村振兴作出突出贡献的何裕建教授颁发了“荣誉村民”证书,何裕建成了名副其实的“新怀柔人”。

       谈及和怀柔的缘分,何裕建介绍:“我和怀柔的缘分要从区人大这个平台说起。最开始我被国科大推选为区人大代表,结识了不少怀柔区、镇两级及社会各界的朋友。他们都很热情好客,带我领略怀柔的美景、品尝怀柔的美食。”何裕建说,我真正走出校门在怀柔做较大面积的土壤改良,那要从7年前说起。当年时任怀北镇人大主席的王秀红介绍我认识了怀北镇农办主任李炎。

       李炎说:“和何教授开展合作是一种机缘。起初只是想加深校地合作,深入了解后发现何教授非常接地气,随后我们就聊到了怀北红肖梨口感变差的问题,教授直接就用理论知识给我分析了原因,并在区人大代表姚新华家进行了几棵果树的土壤改良试验,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成果。2021年,何教授自掏腰包出资几万元用于河防口村20亩红肖梨的土壤改良,当年就看到了效果。”

        问及自己出资出力出技术的原因,何裕建说:“我一直想做些有意义的事,这是一个机会,如果一件事对社会有益,也能证明所学知识是否真有用,哪怕有‘亏本’的风险也值得做。”

        提起教授,大家最先想到的都是课题论文,然而提起何裕建教授,大家最先想到的却是他田间地头的身影。王硕告诉记者:“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何教授车里的味道。第一次坐他的车,感觉车里有种怪怪的味道,好像酱油洒了似的,仔细一闻发现车里到处都是农家肥的味道,这种味道已经完全渗透到车座里。”据了解,何教授开的车,后座和后备箱经常被锄头、铁锨、镐等工具填得满满当当。

       堂堂教授,家用小汽车里怎么装着这些?“平常我上完课就直接去田里了,这些东西放车上很方便。家里人和朋友都不爱坐我车,嫌我车有味,总让我去给车做精洗。我这车老得拉自制的土壤调节剂,多少会有些味道。好几年了,味道渗进车里洗不掉了,也不想折腾了,这些味道闻习惯了,感觉也挺好。”何裕建笑着说。(文章来源:怀柔融媒     202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