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民族工作要点

  • 日期:2017-03-22
  • 7098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全国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既包含对过去一年的工作回顾,又归纳当年政府各项工作,成为全国两会的重要文件和民众热议的焦点。《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民族事务的表述,反映了国务院领导和管理民族事务、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利的工作抓手和政策导向。

    一、民族地区发展是第一要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聚精会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民族工作同样要把民族地区的发展放在首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支持力度,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延续了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差别化支持政策,继续将支持民族地区发展作为国家民族工作的抓手。

    本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取得显著成效,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这是时刻绷住发展这根弦,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结果。

    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宏观部署下,2017年支持民族地区持续发展落脚为下述三项工作要点。第一,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为系统和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即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开发,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劳务输出、教育和健康扶贫,实施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第二,继续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民族特色的村镇建设既是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一项措施,又是促进消费稳定增长以及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的一种手段。特色村镇的开发为资源匮乏、产业薄弱或区位劣势的民族地区创造休闲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的机会,以第三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扶持少数民族创新创业。无论是支持资源枯竭、生态严重退化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还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离不开创新创业的驱动。民族地区自愿自发的创新创业项目不仅应该允许试错,更应该鼓励和扶持。

    二、加强民族教育是工作重点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我国教育事业最深入人心的一句话。不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加强民族教育”,2010年、2011年、2012年和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都提及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工作,并已经落到实处。

    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化,以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终身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旨在让少数民族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义务教育资源的分布要与扶贫开发、生态移民和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不让一个少数民族学龄儿童掉队,尤其是要缩小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区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的基础上,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的普及,通过配齐图书、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培养教职员工,深化课程改革等手段,提升教育的质量。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要侧重于应用型学科的发展,重点提高工、农、医、管理等学科比例,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综合性院校和非民族地区高校在招生指标、助学待遇、就业推荐等方面向少数民族考生倾斜,继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根据行业特点和市场需要,开展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特别是侧重于信息网络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民族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人力资源储备。

    三、民族团结进步是最终目标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和进步是民族工作的准绳。党和政府发展民族经济、加强民族教育、保护民族文化,就是保障各少数民族的权利得以实现,其最终目的是要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并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参加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民族团结要像糌粑和糍粑那样捏成团、聚成团、抱成团。”

    多民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更是宝贵资源。因此,中央和民族地方都应当采取措施保存、鼓励和培育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加强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在承认和保护“多”的基础上,以民族团结为载体,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56个民族共同承担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神圣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因此,开展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要贯彻落实“三个离不开”思想。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网)